~清风明月 发表于 2019-12-23 14:13:08

李寻谈酒 || 让中国酒厂说句明白话有多难?

文/李寻的酒吧


让中国的酒厂,特别是白酒厂说句明白话,真的很难,比登天还难。
把中国白酒不明白的地方说明白,头绪非常多,今天我只谈三个应该由酒厂站出来说明白的问题,至少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酒厂能给我们敞亮讲明白。 酒的价格到底差在哪里? 同一家酒厂,生产多种酒,档次拉开差距,高中低端都有,以五粮液集团旗下热销的五粮液、五粮春、五粮醇为例,它们都执行国家标准GB/T10781.1,但价格差极大——五粮液1399元,五粮春和五粮醇仅一两百元左右,人们自然要问,高端酒和低端酒在价格上差异这么大,从生产流程以及酒体品质等方面的对比来讲,到底差在哪了?这是一个困扰包括我本人在内许多白酒品饮爱好者多年的疑惑,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没有一个酒厂可以直截了当把这个问题说明白。
是酒厂真不明白?我想肯定是明白的,各个酒厂,特别是正规大酒厂都有自己严格的质量监控管理体系,酒在生产各道环节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在流水线每一个阶段都有具体可量化的操作规范要求,这些在内部看来几乎完全透明的细节,酒厂为什么不在市场营销宣传的时候向大众消费者讲明白?难道担心讲明白了,消费者就不买了?还是有什么其他种种考虑,不可为外人道?
不管怎么样,现在都没有哪家酒厂就此说过明白话。 酒里到底加酒精了没有? 酒里加了酒精没有?这话初问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酒里没酒精,那还是酒么?我这里说的酒精,特指新工艺酒液态酒,即以香精、糖精、水勾兑而成的酒,或者液态酒和固液酒勾兑出来的酒。 根据自己多年的品饮感受,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300块钱以下的白酒里很少有传统的纯粮固态发酵酒,多半是固液酒或者液态酒,这个结论引起较大争议,有酒友表示不相信或者不敢相信。说实话,没有专门就此有意识地做调查研究之前,我也不敢相信这样的结果。
厂家到底在哪些酒里加了食用酒精,加了多少?酒厂对此一清二楚,但从没说过明白话,只有非常便宜的低端酒可能会在酒标写上“成分包括食用酒精”几个字,但也没见进一步说明到底加了多少比例。 酒里到底加香精了没有? 按照国家白酒标准,白酒生产应该在不添加“非白酒发酵产生的呈香呈味物质”的情况下“具有某种风味特征”,换句话说就是,白酒生产当中不能添加香精。但在实际生产中,即便现在一些纯粮固态发酵酒,在勾调环节中可能也会加一些呈香呈味物质,有的叫调味酒,有的就是香精。
到底加的是什么?
调味酒是怎么制成的?算不算也是一种香精?
这些疑问酒厂没有明白话,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一种白酒产品最后呈现出来的风格特征,到底是自然发酵、蒸馏、陈化老熟带来的,还是在勾调过程中添加了香精带来的,无从判断,酒厂当然明白,但至今没有一个愿意站出来讲明白。
不说明白话,可能导致什么结果?
关于白酒里面到底有没有加食用酒精、香精的问题,真正了解白酒生产细节的人从来没有讲明白话,不明白的人,包括普通的白酒消费者只能在旁边瞎猜,还不太敢指名道姓,一旦指名道姓说一款酒加了食用酒精或者香精,酒厂还跟你急,要求拿出证据来。
普通的白酒消费者又能去哪儿拿证据?除非像疫苗事件那样厂里出现了一个“卧底”给爆料出来,这种爆料一旦事发,对酒厂造成的损失肯定不会小。
本来是一个没什么悬念的事,因为酒厂自己不说明白话,哪天一旦遇到一个爆料事件便可能诱发剧烈的市场波动,这方面例子已经出现得非常多了,不用我具体列举大家也能熟知一二。
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应该遵守这个基本的市场经济法则
在现代社会里,明明白白的消费,这应该是一个基本的市场法则。
中国传统的纯粮固态发酵白酒,要达到香气、口感、喝感、体感都比较满意的指标,需要做非常细致的工作,付出的工作量非常巨大,加上为了维持品牌推广所做的营销费用,最终都要体现在酒的价格高低上,对于茅台、五粮液这样的高价酒,我觉得只要市场对它们有选择,就是合理的,没有必要有什么抵触或者愤青情绪。 但是,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应该遵守这个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酒有级别差,有等级差,特别是感官、口感、喝感、体感上的差别,这是事实,这些差别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也许是相同工艺下的酒质不同——例如同为固态酒,原酒分级也是不一样的;也许是采用了新工艺,如固液法之类;诸如此类的上述差异在一个正常市场经济规则下应该信息透明,消费者有权利知道这些差别。
我是希望中国白酒可以在充分的信息公开的情况下,消费者可以明明白白消费,酒厂也可以在明明白白生产的前提下,有一个合理的利润空间和正常发展的基础。
—END—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寻谈酒 || 让中国酒厂说句明白话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