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本公众号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白酒中的有毒物质》(文章链接附于本文后),指出:“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分析后会发现,中国白酒几乎没有任何营养成分,除了水之外,就是各种有毒物质。在这些有毒物质中,甲醇、杂醇油等微量成分已经广为人知,但常被人们忽视的是,白酒的主体成分乙醇,其实也是一种有毒物质,只是其毒性比别的有毒物质如甲醇等弱而已。”
也就是说,有些厂家生产的所谓“健康型白酒”,在科学上根本无法成立,就算是其它毒性比乙醇大的物质都被抽提出去了,但乙醇总会留下,而乙醇,只要喝过量,就会造成酒精中毒。平常所说的酒醉,就是急性酒精中毒。急性酒精中毒的表现因人而异,中毒症状出现的迟早也各不相同,与饮酒量、血中的酒精浓度及个人耐受性密切相关。一般分为三个时期。
(1)兴奋期:当体内每100毫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50毫克时,会出现头痛、头昏、乏力、自我控制力减退或丧失、欣快感、言语增多、口若悬河、夸夸其谈,甚至粗鲁无礼,打人毁物,喜怒无常,易感情用事,颜面潮红或苍白,呼出带酒气味。在此期绝大多数人都自认为没有醉,继续举杯,不知节制。
(2)共济失调期:当体内每100毫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达150毫克时,可出现动作不协调、动作笨拙、步态蹒跚、语无伦次、躁动、恶心、呕吐及困倦感。
(3)昏睡(或昏迷)期:当体内每100毫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达250毫克时,表现为昏睡、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口唇微紫。超过400毫克时可出现深度昏迷症状,表现为瞳孔散大,心跳加快,血压下降,呼吸表浅,大小便失去控制,严重者可死亡。
每百毫升血液中含20—30毫克酒精味为酒后驾车,80mg/100ml血液为醉驾。
当然,白酒中均是毒物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坏东西,是药三分毒,没毒就不是药了。中国最早记述白酒的文献是大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他是把白酒当作药物记录下来的,“烧酒,其味辛泄,升阳发热,其性燥热,胜湿祛寒,故能怫郁而消沉积,通膈噎而散痰饮,治泄疟而止冷痛也”。中医认为,白酒有“畅和诸经,杀百邪恶毒气,止膝疼痛”等功能(陆仲阳《倾斜的声誉》,P121),以至中医中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
从酒的治疗作用来讲,喝出健康来,这句话是可以成立的。酒是药物,药物是只有人生病时才能发挥作用,人们用酒治好了病,也就是恢复了健康。
但大多数人喝酒不是为了治病,而是找乐子,求个爽字。白酒也正是因为其毒性大于发酵酒,带来的快乐感更快、更强烈、更直接,而受到更广泛的喜爱,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饮酒能缓解紧张、放松神经,具有明显的减轻压力功能,还能使神经兴奋,大脑思维活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了,也有利于生理健康。
医生们给出的饮酒安全标准是白酒50°左右每日不要超过1两(50ml),黄酒和葡萄酒不要超2两(100ml)。一般地说,喝10年或以上,连续每天喝3两50°的白酒,或12糖度的啤酒3瓶,就有可能患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疾病的防治》,P21)。
研究还指出:酒精对肝损害的轻重与饮酒的数量多少呈正相关,在固定少量饮酒的前提下,跟饮酒的年数不相关。即饮酒数量越多,对肝损伤越严重。若是少量饮,如每天二两白酒喝10年与20年、40年的病理改变均较轻,所以一次多量地饮酒,比长年少量地饮酒更易致病(上书,P12)。
根据现有的医学认识,每天喝上1—2两50°的白酒,是可以接受的,但一次性喝下超过三两的50°白酒,就可能伤及健康了。
我非常同意酒评家三圣小庙的建议:少喝点,喝好点(三圣小庙《酒畔文谭》,P135)。
少喝点,是一次少喝点,每天不要超过二两50°左右的白酒,基本上可以达到微醺的状态,又不伤健康;喝好点,是尽量选择好点的酒喝,好酒首先有毒物质少,对健康的损伤小,同时,口感风味也好,有助于心情舒畅,真正享受饮酒的乐趣。
欢迎光临 酒评网 www.jiuping.cn (http://bbs.jiuping.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