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酒友,发帖还能赚“酒钱”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酒友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x
纪念1979,这瓶酒太轻:战争(1)
文/李寻的酒吧
1979年,笔者才上初中,中越自卫反击战爆发的时候,家里没有电视,只是在广播里听说发生了这么一场战争,记忆中,学校里也没有弥漫着支援战争的氛围,那时,高考刚恢复不久,学校里学习气氛浓厚,1980年代初,有一部纪录片名叫《莫让年华付水流》,讲的就是年轻人勤奋读书的故事,是当时时代氛围的真实写照,很多的年轻人,对南部边陲发生的那场战争,了解甚少。 1983年,笔者考上了大学,对中越战争才有了更多的感受,记得学校里组织大学生给老山前线的战士写慰问信,我们写了信,也收到过前线战士的回信,有些信就写在烟盒上,信的结尾经常是一句很形式化的话:“敌人来了,我们要上战场了。” 《高山下的花环》,这部著名的电影拍摄于1984年,以对越自卫还击战为背景,反映了战士们一心为国、以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为己任的崇高品质。
大学期间,有一次放假坐火车硬座返乡,笔者对面就坐着一位从前线回来的军人,是一位排长,很年轻,和笔者差不多年纪,他的旁边是某县的一位县委书记,二十八、九岁的样子,那时候人们的精神还真是健康向上,一位士兵、一位县委书记和一群大学生,挤在硬座车厢里谈论着国家大事。那位排长说自己感到最痛苦的事情是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县委书记就安慰他,一边安慰还一边鼓动我们好好学习,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那些现在的人们听起来讲大道理的话,笔者当时觉得非常真诚,现在也还是觉得真诚。关于当时前线将士得不到理解的事情,社会上也有广泛讨论,“理解万岁”这句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反映出了老山前线将士们心里的一些苦闷。 四十年过去了,我们对中越那场战争的起因、性质和影响有了更多的了解,才知道它是在非常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下发生的,对我们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产生了重大而又深刻的影响。我们不知道当年那批军人是不是知道自己对历史有着这么重要的影响,但他们在战场上确实付出了很多的代价,最大代价是那些牺牲的士兵,也就十八九岁、二十来岁的样子;没有牺牲的官兵们,守在艰苦的边防线上,面对着不知何时结束的战争,看着同龄人在大学里安静地学习,他们情绪上有波动、内心的苦闷,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只是当时笔者还太年轻,没有这么去思考问题,四十年后,当有了更多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后,笔者才能够深切感受到他们那种心理上的落差。 《凯旋在子夜》是1980年代最为经典的电视剧之一。电视剧以对越自卫还击战为背景,讲述了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还有主人公童川和江曼在战火中依然不离不弃的浪漫爱情故事。
正是由于怀念那个年代,怀念那个年代的人们,促使我们定制了“1979”这款白酒。当年有一个报道,现在也还在被到处转载,说的是战士们要上前线,部队首长给他们敬酒,喝壮行酒,有照片,有文字,有些地方符合想象,但也有些地方可能和人们的想象有差距;还有报道讲战士们上前线时,说没有喝过茅台酒,部队首长就请他们喝了茅台酒。对这个报道,笔者有些质疑:上前线的士兵是否会提出喝茅台酒的要求?
笔者甚至质疑:有没有喝壮行酒这个场面?记得几年前,央视某频道采访了一位军旅作家,很遗憾笔者忘了他的名字了,中越战争时期,他是一名战地记者。他回忆说上战场时,部队首长并没有如大家想象中那样做激动人心的动员和鼓动,而只是眼睛里噙着泪,挥了一下手说:“出发。”战士们就出发了。战斗打了不到一天,前线伤兵就被运下来了,这位作家想去采访一位腿被炸断了小战士,但那位战士头一直扭着,没有看他,也一直没做回答。这位作家说:“你想想,一个19岁的年轻人,从此没有了腿,那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
但是既然有那么多关于上战场喝茅台酒的报道,想必在某些场合,喝壮行酒也是存在的,笔者推测这样的事情是某些部队具体的首长做出的决定。那个年代,不少部队首长是有过战争经验的,没有经验的,打过几天仗后,也就知道了战争的残酷后果,当他们看着一群十八九岁鲜活的年轻人,从眼前走过去可能就回不来的时候,他们的心里是有波澜的,他们借助喝酒种方式,给年轻人壮行,给他们壮胆,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抚慰自己心里面临生死抉择又不得不做出选择的那种无奈和痛苦吧。 那些喝完酒就上了战场的孩子们,他们能喝出这酒是茅台、汾酒还是五粮液,或者就是最普通的白酒吗?笔者推测他们喝不出来,因为他们还没有多少喝酒的经验,很多人可能在此之前根本没喝过酒,不管这次喝了什么酒,上了战场,可能就再也没有回来。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出征前喝壮行酒的将士们
未完待续
|